? ? ? ?有關鐘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一、從看日月星辰估算時間到實用性計時工具;二、從大型的報時鐘向微型化過渡;三、腕表的發展和電子技術的運用。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 ? ? ?對于每一天時間的度量,古人也有不同的方法,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六時刻計時法,到西漢起開始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十二時刻計時法,都是用來度量時間的。?
? ? ? ?隨后在十二時刻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日晷。為了更精確地度量時間,還發明了香鐘、蠟燭鐘、銅壺滴漏等計時工具。?
? ? ? ?公元1088年,我國宋代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制造了天文觀測儀器--水運儀象臺,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巨型機械裝置,高約12米,7米見方,分為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運轉做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部分,計時報時、動力源都在這一層中。因力天象的運轉是以時間為基礎的,而通過機械結構實現時間的運行就必須有能夠形成時間間隔的裝置,這樣便出現了早期的“擒縱機構”。?
? ? ? ?在15世紀中期由于發明了鐵制的發條,這樣就使體積龐大的鐘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鐘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459年,法國制鐘匠就為查理七世制作了第一座發條鐘。?
? ? ? ?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在1656年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第一個擺鐘被成功制造出來。?
? ? ? ?惠更斯在1675年再一次發明了游絲(裝在儀表指針的轉軸上或鐘表等的擺輪軸上的金屬彈性線圈,能使轉軸或擺輪做往復運動),這樣就形成了以游絲作為裝置的調速機構,它為制造便于攜帶的懷表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條件。?
? ? ? ?18世紀是大航海的時代,也是懷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英國約翰?哈里森制作了一系列的航海精密計時器,使懷表的走時精度達到了更高水平。由于走時準確度大大提高,這個時期的懷表已經運用了秒針。1770年左右,發明了自動上條的機械表,使得懷表在航海、軍事中被廣泛地使用,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現如今,除了機械手表具有計時功能以外,電子設備也廣泛用于計時領域,各種晶振、原子鐘的使用為更加精確計時提供了保障。現在最精密的原子鐘已經可以做到 160億年不差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