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研究中國計量發展史的時候,大家通常把《禮記?月令》中所記載的“仲春之月、平斗甬正權?(gài)”作為中國古代開展計量周期檢定的歷史依據。其中“仲春之月”指國家規定每年春季的第二個月為進行計量器具周期檢定的統一時間;“平”與“正”為計量檢定;按照鄭玄的標注:“秤錘曰權。?,平斗斛(hú)者”,以此,我們可以得知“斗、甬”和“權、?”皆為計量器具。“平斗甬是檢定量器:“正權”是檢定砝碼;“正?”應該是檢定“?”---檢定“平斗斛者”。由此證明早在2700年前的周朝時期,“?”已是列入國家計量周期檢定管理范圍之內的計量器具,遺憾的是“平斗斛者”的解釋過于簡單,使人難以理解“正?”的檢定方法。?
? ? ? ?《周禮?考工記》在檢驗周鬴的文字記述中提出:“?而不稅”的檢定項目。“?之所以勘諸廛(chán)之量器以取平者也。又平也。”結合我國古代量器的設計原理、結構及計量檢定的實踐可知:用?檢定量器上口沿的平面度,上口沿必須是沒有凸起的平整表面。故“?而不稅”首先是檢定各種量器上口沿平面度是否合格的計量技術指標。另外各標準量器的標準量值以“?而不稅”確定的上口沿為稱量的起始平面。使用量器進行稱量計量過程中,“?而不稅”是使量器上口沿與被測物構成同一平面,以此保證量器進行稱量時與被測物被稱量所得的量值保持準確一致的吉代做法。所以,“?而不稅”隱含的是中國古代就已經發明了計量器具“?”,通過“不稅”作為計量判定依據,開展“平面度”的計量。?
? ? ? ?《漢書?律歷志》中記載:“量者,龠(yuè)、合,斗、升,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從《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可以看出:量器由龠、合、升、斗、斛“五量”和“?”組成。"五量”的量值溯源“本起于黃鐘之龠”。“?”的平面度量值溯源是“以井水準其?”。同樣《漢書?律歷志》既沒有給出“?”的圖樣。也沒有闡述用井水的水平面檢定“?”的具體方法,因而無法得知古代“正栗”的具體做法。?
? ? ? ?至唐朝《唐六典》記載:“凡建標立候,陳肆辨物,以二物平市,謂秤以格斗以?”;《唐令拾遺》記載:“凡用秤者,皆懸以格,用斛者,皆以?”。?
? ? ? ?至宋朝《宋史?呂大防傳》記:為確保收租過斛計量的統一和公正,呂大防采取“始均出納,以平其?”的辦法,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宋仁宗下詔,進出都用“官?給之”。“官?”即可謂有文字記載的國家頒發的標準計量器具。
? ? ? ?至清末,光緒統一度量權衡頒布《奏定度量權衡畫一制度圖說總表推行章程》,其中《?圖第六》中記載:“?平斗斛器--音?亦書作概,會典無其制。然各處多用之,今增案量器。除流質物易于眂(shì)平外,米谷干質物類與面積上小有窪(wā)隆則糶(tiào)糴(dí)之間必有收其羨而受其耗者。唐市令丞職監權?,刺市人奸欺,周制又恒言萬方一?於文為假借然釋其義說可知?制之不貳。今仍用丁字舊式不更制。”《?圖第六》說明“?”制最早起源于周朝;《清?會典》中沒有列入“?”;此次畫一度量權衡才列入《?圖第六》;“仍用丁字舊式不更制”,這是我國古籍文獻中第一次講述“?”的形狀。?
? ? ? ?至1929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1931年修訂《度量衡法施行細則》提出:“概之長度應較所配用量器之口長五公分以上。”另據《事業部度量衡制造所季刊》(1932年7月?創刊號)統計:1931年該制造所全年成產“升斗木概270個。”只有生產數字,沒有“升斗木概”的圖樣。?
? ? ? ?綜上所述,從周朝至民國2700年間,我們僅在光緒統一度量權衡的《秦定度量權衡劃一制度圖說總表推行章程??圖第六》中見到“丁字形木?”的圖形。經反復研究發現“丁字形木?”只能在確定量器上口沿合格的前提下,使用量器稱量計量過程中刮平被稱量物,實現“?而不稅”使被稱量物與量器上口沿成為同一平面。被稱之為“斗趟子”。尚未找到“以井水準其概”檢定“丁字形木?”的方法。?
? ? ? ?近年在籌建天津計量博物館時,工作人員在原民國時期政府頒發給天津的標準銅斗的破包裝箱中發現了一塊一面中間帶槽,一長邊呈六十度角,沒有任何標記的長方形的木板。當工作人員將木板帶槽的一面扣在斗口上,斗口與帶槽的木板形成四個接觸面。根據“三點決定一面”的原理,按貼切法“用光隙估讀”,其結果是基本沒有透光。這一操作復現了“?而不稅”檢定斗口沿的平面度的過程。由此可以判定:這塊木板是計量器具,是計量專家學者苦苦尋覓的“平米斛之木”---“?”。?
? ? ? ?當用斗稱量大米,為保證計量準確一致,使用“木?”成六十度角的那一邊,沿斗口刮平被稱量物,實現稱量計量過程中的“?而不稅”,使被稱量物與斗口沿成為同一平面。由此可知:“木?”呈六十度角的一邊發揮了“斗趟子”的計量功能。這一計量功能與現代計量器具“刀口尺”相仿。?
? ? ? ?當把“木?”帶槽的一面朝上平放在水面時,水的水平線恰恰與凹槽底邊重合。由此使我們發現“木?”的凹槽將水平面的平面度復現在“木?”之上,于是就完成了“以井水準其?”的“正?”檢定。?
? ? ? ?我們復現《禮記?月令》之中的“正權?”,所用的“?”是民國的斗?,而不是周朝的古?。周朝的古“?”如何傳承至民國“斗?’尚待深入挖掘研究。但民國之“斗?”復現古代“正?”平面度計量過程,說明了中華民族開展平面度計量已有兩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