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際單位制中,米是長度的標準單位。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后來演變?yōu)椤癿eter”,中文音譯為“米突”或“米”。?
? ? ? ?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于1792年一1799年對法國敦刻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制成一根3.5毫米x25毫米X截面的鉑質(zhì)原器--鉑桿(platinum meter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并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里。由于米長度比較固定,陸續(xù)被許多國家采用。1889年用含鉑和銥的合金制成一個橫截面為X形的國際米原器作為國際長度基準。米原器的精度可以達到0.1微米,也就是千萬分之一米,可以說已經(jīng)相當精確了。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準在法國使用了 84年。?
? ? ? ?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jù),特別是復制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希望把長度的基準建立在更科學,更方便和更可靠的自然基礎上,而不是以某一個實物的尺寸為基準。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各國代表一致通過表決,在廢除舊的“米”的標準的同時,也規(guī)定了新的“米”的標準,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wěn)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xiàn),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xiàn)精度。我國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用氪-86當尺,精確度可以達到0.001微米,大約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直徑的十萬分之一。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458)s時間間隔內(nèi)所經(jīng)路徑的長度”,其復現(xiàn)精度比基于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提高了100倍。